笔记|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文学 - 知乎

admin 2个月前 (03-27) CBA直播 10 0
笔记|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文学 - 知乎

  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的斗争非常激烈。它面临着国内保皇分子的阴谋破坏,国外封建联盟的武装干涉,革命阵营内部的派系斗争。在拿破仑失败之后,波旁王朝复辟,重新统治法国,直到1830年爆发“七月”革命。政治斗争的激烈性在文学领域里也得到表现,使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。法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(1768-1848)和斯塔尔夫人(1766-1817)。

  夏多布里昂:开启浪漫主义世纪出生在没落贵族之家。政治上,坚持贵族立场,反对资产阶级革命,拥护波旁王朝;宗教信仰上,是坚定的基督徒。他认为宗教是文学创作的源泉,要求文艺和宗教一体化;忧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,描绘自己忧郁的心灵才是美的作品;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反映现实,而在于“超乎世界之上”,进入梦幻般的境地。在题目和艺术技巧上有所创新。

  《阿达拉》(1801)

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。

 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美原始森林的爱情故事。小说曾有过一个副题“两个野蛮人在荒原中的爱情。”它的创新在于它向读者展示出一种蛮荒之美和孤独之美,以及在这种蛮荒和孤独之中两个野蛮人的热烈而凄婉的爱情。阿达拉:狂热与无知的盲信沙克达斯:不信基督

  《勒内》(1802)勒内来到印第安人中,娶当地女子为妻,但终日郁郁寡欢。他出身贵族,排行最小,在家中备受歧视,只有姐姐阿美莉关心他,当姐姐为情所困,对弟弟有非分之情,为抑制住此情,遂进修道院。在举行入院仪式时,由弟弟代行父职,听其忏悔,弟弟听到姐姐的话语中有“罪恶情欲”的内容,痛苦万分,弃绝贵族生活,来到北美,不久得知姐姐病死于修道院中,他后来也死于大屠杀。浪漫主义文学中最早的世纪病患者形象(忧郁、孤独、厌世是其性格特征,感受身世的不幸,与世界格格不入,郁郁寡欢,难以排遣,在孤独中寄托自己的忧思)夏多布里昂用抒情散文笔调,为主人公涂上一层诱人的色彩,通过对废墟和萧条景象(落日、荒原等死亡意象)的描写,把贵族阶级没落颓废的感情深深渗透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之中,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。

  斯塔尔夫人理论著作《论文学》(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,1800)《论德意志》(1813)划分了南方和北方文学,其对北方文学的概括接近于浪漫主义的特点,其著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
  新一代浪漫派19世纪20年代中期,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浪漫主义作家走上文坛。1827年,雨果发表剧本《克伦威尔》和具有浪漫主义宣言性质的《克伦威尔·序》。《序》从戏剧角度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,提出了符合自然法则的著名的对照原则。1830年2月25日,雨果在法兰西剧院上演了他的浪漫主义戏剧《欧那尼》,舞台下两派观众对立,乱成一团,在法国戏剧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次演出引起过这么大的风波,文学史称“《欧那尼》之战”。《欧那尼》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斗争的彻底胜利。19世纪30年代以后,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并没有销声匿迹,而是继续发展,形成同现实主义并驾并驱的局面。缪塞代表作自传体小说《一个世纪儿的忏悔》(1836)的主人公沃达夫是继维勒之后又一个“世纪病”典型。乔治·桑创作一系列“妇女小说”,“社会问题小说”、“田园小说”,主要作品《木工小史》、《康素爱萝》、《魔沼》。大仲马以写“历史小说”著称,主要作品《三个火枪手》、《基督山伯爵》,作品中崇高的气氛、令人激动的事件以及客观描画历史画卷时的浓郁诗意,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典型风格。

  雨果(1802-1885)

  一、文学史地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一生经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,创作长达60年,26卷诗歌,20卷小说、12卷剧本、21卷哲理论著,合计有79卷之多。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,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。

  二、生平和创作

  (一)20~30年代在20年代,雨果政治上从保皇主义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,文学上则从古典主义转到浪漫主义。1827,发表剧本《克伦威尔》及其序言,《克伦威尔·序言》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。雨果公开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,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形式,反对古典主义的盲目模仿,主张创作自由,扩大艺术的表现形式。更重要的是,雨果在《克伦威尔·许》中还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。

  1,大自然中美丑并存,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,那么文艺的真是就“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”。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,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、优美。

  2,在艺术创作中,只有美是枯燥的。艺术要想取得好的效果,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。同时艺术家在创作时应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。

  3,肯定“丑”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,提高“丑”的审美意义,“丑”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“美”的作用。

  三、《巴黎圣母院》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,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,运用美丑对照原则,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,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,展现光明和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。在《巴黎圣母院》中,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现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情节场景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

  (一)情节场景的对照《巴黎圣母院》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丝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、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,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,一切都处在鲜明、强烈的对照之中。综观《巴黎圣母院》的情节与发展,曲折纷繁。爱丝梅拉达时悲时喜,时而厄运临头,实而绝处逢生。她的每一次遇险和得救的前因后果,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,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,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,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。两个王朝的对照:一个是以路易Ⅱ为代表的封建王朝,另一个是以克罗斯为首的乞丐们的“奇迹王朝”。前者,内部勾心斗角,处处与人民为敌,血腥弹压百姓,致使爱丝梅拉达遭尽凌辱与迫害。后者,虽衣衫褴褛,却互助互爱,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,对爱丝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。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:在“怪厅”里,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,立法,司法部都公正严明,审理过程井然有序。而宗教法庭对爱丝梅拉达的审判,则随心所欲,故意制造伤害,草菅人命。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: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,演员甚多,观众甚少。爱丝梅拉达的街头演出,一人歌舞,观众云集,掌声不断,叹为观止。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,贯穿于《巴黎圣母院》中,使小说布局结构紧凑、匀称,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,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,扣人心弦。

  (二)人物形象的对照

  作家通过爱丝梅拉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,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,展示出不同性质的爱,给人们划出了爱情、婚姻、情欲的美丑、高下的界限。法比:外表风流潇洒,英俊健美,如同太阳般。但实际上,他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。他的外表和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
  克洛德:道貌岸然,内心则十分邪恶,为占有爱丝梅哈尔达,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既是害人者,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。通过这个人物,作家控诉了宗教禁欲主义的反人性、反自然的罪恶,从一个方面宣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。在克洛德这个人物身上,作家也实现了两种对照:外表恪守禁欲主义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,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,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。

  加西莫多畸形儿,体形残缺,驼背,凸胸,独眼,耳聋,跛脚,外貌奇丑,然而其内心却是美好而善良的。这个形象告诉我们,外形的滑稽丑怪,会衬托出灵魂的纯正洁白。通过这个形象,雨果表现了内在美的价值。

  在上述四个男性身上,外形和灵魂、表与里均未能实现统一。

  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,表与里的高度统一,集中体现在女主角爱丝梅拉达身上。天真、纯洁、善良。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幻想,追求真诚的爱情。非凡的坚强与勇敢。

  四、《悲惨世界》(1862)

  (一)主要评价雨果晚年具有代表作的杰作。被誉为“社会的史诗”。

  (二)

  (三)思想内容

  (四)艺术特色

  1,以现实主义为基调,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。

  2,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运用了对照原则。

  3,情节紧张,扣人心弦,富于戏剧性。

  4,穿插了大量激越的议论。

  五、《海上劳工》

  《海上劳工》中的人道主义思想:1,人是外物的灵长、自然的主宰,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一切。雨果把吉里亚特升华为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,升华为一种能与任何巨大自然力相对抗,并能最后取得胜利的伟大力量。2,爱是一切的出发点,为了爱,人们可以、也应该献出一切。这种思想表现形式,就是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。

  六、《九三年》(1873)

相关推荐

网友评论

  • (*)

最新评论